中文版 | English
  • 观点集锦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集锦
    赵福全:确保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 政府新角色的思考


    本文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2016-01-24


    以下为赵福全教授在2016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的演讲实录:

     

    从昨天的闭门会到今天的主题峰会,大家围绕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谈了很多想法,我们也从中看到了现实的挑战,不仅来自政策、技术、产品,也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说,大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这个产业未来的发展道路。而有一点共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虽然面临着巨大挑战,但也蕴含着巨大商机。

    毋庸置疑,大家都希望作为国家战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带领中国迈入汽车强国的行列,但是面对一系列隐忧和制约因素,我们应如何确保正在培育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呢?这就和今天这个峰会的主题紧密相关,即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监管改革。可以说如果这点没有做好,新能源汽车是很难做好的。所以今天我的演讲也将围绕于此展开,标题就是《确保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新角色思考》。

    新能源汽车肩负着国家能源安全、环境保护、汽车强国等多方面的战略任务,因此,这个战略产业必须确保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因为这样一个改变人类出行模式、改变整个社会结构的产业要想发展,仅仅依靠企业或者行业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正是由于政府十几年矢志不渝的支持,才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整体油价低迷的时候还能取得长足的发展,这种体制优势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但是,恰恰因为如此,在新时期政府也亟需重新定义和转变自身角色。以往政府通过诱导性与强制性政策使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井喷式增长到去年的33万辆,成绩十分可喜,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高速发展背后的不足和隐忧,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远非高枕无忧。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单企销量少,规模产业化远未达到。尽管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是总体保有量还不大,而且市场销量极为分散。数据显示,2015年销售的33万辆新能源汽车,来自众多的参与企业,平均到每家企业的销量低得可怜。反观日本,截至2015年底,日产Leaf一款车就已经累计销售20万辆了。汽车是极度追求规模效应的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也不例外,产能分散导致企业难以实现规模效应,严重阻碍企业成本的降低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正因如此,目前新能源汽车成本居高不下,现有市场热度主要还是依赖于政府补贴。但是长期来看,政府直接财政补贴的退出是必然的。关键在于,新能源汽车市场能否确保在补贴退出后仍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一点目前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现在,挑战才刚刚开始,我们宁可杞人忧天,也不能盲目乐观。

    第二,核心技术尚未突破、统一的技术标准缺失、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的成绩固然可喜,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高度关注“大跃进”背后潜在的隐忧:销量第一并不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重大突破,特别是本土企业尚未掌握核心技术;同时,统一的技术标准严重缺失,而且一旦标准发生变更,就可能导致之前很大的一部分投入付之东流,比如参照不同标准建设的充电设施;另外,基础设施成为目前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最大瓶颈,新能源汽车充电难带给用户诸多不便,导致市场增长难以持续。

    第三,产品质量尚未经受时间考验,存在安全隐患。新能源汽车的属性决定了其大部分价值体现在使用过程中,所以产品质量对于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影响巨大,而未来随着保有量迅速增加,出现质量问题的后果会更加严重。一旦大规模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导致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产生质疑,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很难维持,甚至会面临衰退的风险。

    此外,目前创新的商业模式也不够明晰,不足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方面,总体来说也还存在系统性不足、地方保护严重、监管严重不足、执行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上述制约因素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因此,产业政策的完善和改革可能是决定未来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换句话说,在关键过渡期,政府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对于现有的政策体系进行重新评估,着力解决制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确保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然,在不同阶段政府应该承担的角色各不相同,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显然,新能源汽车产业同样遵循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通常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是政策主导阶段。政府扮演直接推动市场的主导角色,主要聚焦于扩大市场规模这个单一而局部的维度,诱导性(财政补贴)和强制性(中央明确地方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数量要求)政策双管齐下,以迅速扩大销量。第二是政策与市场相结合阶段,也可称为“准市场阶段”。在这一阶段,市场初具规模,技术逐渐成熟,产业进入成长期,政府需要转变角色,逐步弱化作用,更多地采用市场自调节机制和加强基础研发投入等填平补齐措施,为进入下一阶段做好充分准备。第三是市场主导阶段。该阶段的市场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技术基本成熟,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产业进入成熟期。在这一时期,政府的角色将转变为多维度、系统的间接引导者,不需要再做过多的直接干预。此时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解决,政府可采取类似于传统汽车的完全市场化管理方式,只负责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加强监管。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目前已初具规模,当前产业发展正从政策主导阶段进入到政策与市场相结合的“准市场阶段”。那么在新的发展阶段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该如何发展?我认为,确保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第一要务,即应以健康发展论为主导,而过去的唯销量论已经过时了。所以在此阶段,政府角色需要重新定位,政策体系要有新的内涵和使命,更要有新的作用。需要明确的是,虽然政府在这一阶段必须逐渐弱化作用,为市场机制全面接管做好准备,但是同时现有市场规模还不足以支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尚不能完全放手,还需要“扶一马、送一程”,给予适当的扶植,以满足向下一阶段顺利过渡的战略需求。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政府角色的转变是全方位、多维度和系统性的,其内涵更是涉及到战略思考与顶层设计、政策体系、产品与技术、商业模式、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

    首先,系统的战略思考和清晰的顶层设计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前提。新能源汽车已经不仅涉及电池、电机和电控等技术问题,而且也将带来汽车产品形态和产业生态的全面重塑。站在国家的高度,这更是能源、环保与交通等体系的一场变革。面对相互交织的多方因素和不断变化的复杂局面,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亟需重新梳理和全面布局,而其中的核心必须是以确保长期持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为第一要务。一方面,可以通过设定科学机制,以法规手段取代财政手段来减少政府负担,例如通过NEV、CAFC和碳排放等多种积分制度的有效组合,倒逼企业加快形成低成本的新能源技术产业化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必须着力破除地方保护。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央补贴的退坡,地方保护实际上将加倍损害新能源汽车统一市场的形成。在这方面,建议取消差异化极大的地方补贴,责成地方政府将等额资金投入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使用环节,特别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这种举措更能促进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应将其掌控的车辆全面实现电动化,包括公共交通、公务车、团体用车和物流、环卫等特种车,这也是不亚于财政补贴的有效市场培育措施。

    其次,建立并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治久安的基石。在角色转换期,政府首先必须确保政策的系统性、延续性和透明性,不断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标准规范体系。以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取得历史性突破,倒逼法规标准尽快覆盖原来的各种缺欠,包括电动车新商业模式的金融、保险等各种服务,电动二手车交易及处理,老旧电池的回收再使用等等,形成更为完备的政策体系。例如在安全方面,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标准,防止市场蓬勃发展态势下产业盲目扩张导致的安全隐患;在补贴方面,建立追责机制,对个别企业的“骗补”行为加以严惩;在产能利用方面,建议准入政策有所突破,鼓励以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助力产业发展,允许并鼓励后来者利用现有产能,避免重复投入。同时,在加强立法的同时更要注重执法,通过严格执法、加强监管监控,确保各项新能源政策法规执行到位。此外,在一些涉及产业发展走向的关键问题上,建议政府尽快明确态度,出台科学的法规政策。例如,对待短途电动汽车的问题,限制与放任都不是负责的态度,应该尽快结束“反复争论、没有结论”的状态。市场有需求,国家就要推动,从速出台明确的短途电动车产业规范,利用这一宝贵的契机,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有更大的发展。

    再次,国家应在基础研发方面继续加大投入和支持。回归初心,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战略目标就是为了解决国家的能源和环保问题,通过汽车动力革命助力国家能源革命。因此,在产业化补贴逐渐退坡的同时,政府不应减弱而应持续加强基础研发投入,尤其是在工业四基及整车共性技术方面,确保产品和技术逐步真正取得领先。此外,信息化、智能化是当今汽车产业发展的突出趋势和战略机遇,国家也必须大力支持和推进这方面技术的加快发展。实际上,智能网联技术与新能源技术并非割裂,两者既有同样基于汽车电子电控技术的共性基础,又有相互融合促进发展的广阔空间。可以说,传统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基础,智能网联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翅膀,共同带领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最后,国家政府还应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下工夫。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商业模式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未来将是一个“技术+产品+体验+商业模式”的社会,如果缺乏适宜的商业模式,产业发展就没有了催化剂。因此,政府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不能做旁观者,而是应该加强研究、大胆尝试、鼓励创新、加大投入,探索适合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有效模式,建立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对于产业中发展明显滞后的领域,很多时候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推动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充分放开,吸引社会各界资源和创新力量进入,共同探索持续盈利的模式。以充电设施建设为例,建议政府可以通过众筹、众包等新型模式,吸引更多民营资本进入,协同推动充电基础设施的加速普及;在相关的补贴、融资、城建等政策上有所倾斜、适度超前,毕竟补贴产品的效果是临时的,而补贴设施的作用是持续而累积的;最后,鼓励基于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实现充电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通过这些措施,真正确保充电设施建设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需要,为消费者消除后顾之忧。

    此外,新能源汽车文化与环境的培育也是重中之重。对此,我认为国家应该加强新能源汽车的公益展示和科普宣传,让广大消费者真正理解新能源汽车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从而提升新能源汽车在广大民众中的吸引力和接受度。同时,政府更要以多元手段让全社会充分意识到国家对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会动摇,而这其中商机无限,绝对值得憧憬,从而坚定广大从业者和消费者的信心。由此,在政府直接助力角色日趋淡化的前景下,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打下文化基础。


    【下载】

     
     上一篇:赵福全:高端智库大有作为,汽车共享是产业未来
     下一篇:2020年5L,车企们准备好了吗?——访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教授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TASRI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8004127号
  • TASRI微信二维码
  • TASRI_qrcod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