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观点集锦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集锦
    赵福全:集成及系统竞争力是整车对零部件未来的要求


    本文根基“2017汽车零部件高峰论坛”演讲整理


    我今天的话题是产业变革与供应核心竞争力打造。实际上这个话题蛮大的,大家都在求索,绝对不是我简简单单就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讲这个?就是因为不强。在产业变革新形势下核心竞争力可能和原来不同。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们不是简单的零部件,而是供应商,供应商要有所,要所不为,我们要讲的是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这个话题30分钟讲不完,我现在在做战略咨询的项目,这个话题可能要跨年思考和落实,30分钟可以把道理讲透,但是真正落地难得很。

    我首先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讲,第一个分享一下我对于产业重构和它带来的战略机遇的理解,第二部分是新形势下,产业重构大背景下整零的关系有什么新定义,新理解。最后围绕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分享一下我在这方面的思考。

    实际这张图我在很多场合下都用,每一次想要传达的信息不一样,大家都说能力不如选择,选择不如借势,现在我们发现汽车产业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这个势在哪儿?这个图就把一些东西融合在一起了,第一这里有2020、2025、2030年的总量,2030年朝着4000万辆的目标发展,同时这里面有新能源的一些指标,2030年我们要做到40%的新能源,至少在2025年要做到20%的市场份额。这里面除了新能源之外,大部分都要做节能汽车,节能汽车是什么?还是传统的,但是对传统的汽车有了更友好的要求,这是基于内燃机。同时这里面又提出了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的要求,无论是主动安全,还有低幅度的自动驾驶,最后全自动的驾驶,在2025、2030年都有需求。同时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主旋律是什么?做强。为什么现在强调这一点?事实上未来产业的变革,国际的竞争,中国唯有做强我们才有出路,我们在座每一位企业家要思考就是如何做强。

    另外一个我想跟大家分享,在两个月以前发布的国家《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不是一个产业政策,它是彰显了政府对于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一种认识,我简单跟大家谈三点:第一点第一次国家正式明文写出来汽车产业是支柱性产业,它的战略定位地方了认可。第二首次阐明了国家对未来产业发展的理解,提到未来汽车产业的新生态和新形式。什么样的新生态、新形式?产品的形态和生产方式将发生深刻变革,第2新型需求和商业模式将加速涌现,第3产业格局和生态变革将会有巨大的变化。第三也指出做强中国企业不是没有机会,我们的机会非常大,基础非常雄厚。第1体现无论新能源还是智能网联汽车,都为中国汽车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带来了机遇。第2中国潜力巨大,层次丰富的市场也为做强这些产业提供了机会,我们不是简单在红海厮杀,还有太多蓝海有待挖掘。这就是我理解的所谓势,这个势是势不可当的,没有这个势没办法选择,有了能力也没有意义。

    为什么会有这种大势呢?现在大家觉得汽车产业非常时髦,太多热词,我个人认为总结出来就是汽车产业正在迎接人类三大革命,这三大革命将会带来汽车产业六大革命性变化,具体体现在,第一能源革命,第二互联革命,第三智能革命。而这三大革命之间又互相促进,互相依赖。比如说能源革命,互联革命和智能就会促进能源革命有效进一步落地,同时互联革命和智能革命之间又会促进。为什么要互联?为的是智能。汽车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它将为交通出行提供服务,所有这些东西就带来了汽车产业风气云涌的机会,这里有两大因素,一个是汽车作为一个制造业,作为一个商品它要全面联网。第二在信息革命新时代前夜到来的时候,数据将作为绝对生产力,它是黄金,它是第一生产力。由于联网和数据带来的制造业微笑曲线,整个价值链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微笑曲线整体上移,第二微笑曲线将变宽。具体体现在C2B将成为主推动力,第2集中式办公,集中式研发将向分散式发展,同时对于消费者的画像、精准的营销也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这里面所有的核心就是联网,同时数据。数据将成为企业未来绝对的命脉,如果你不掌握数据就不可能参与未来的竞争,但是数据不是免费的。第一我们要有积累数据,产生数据的基础,更要有收集数据的愿望和手段,同时要有整合分析数据的能力,最后让数据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这样讲,只做硬件的企业在未来一定会丧失竞争力,但是硬件是基础,它充其量未来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以企业必须充分挖掘数据在竞争力板块的重要地位。

    产业重构会带来哪些机会?未来整个汽车产业的生态会带来全新的文明,具体体现在汽车的能力以及汽车的作用将会被重新定义,未来的汽车都不是开的,不是拥有的,造车用车模式将会发生改变。我们传统的人认为车还是车,硬件定义汽车,但是未来谁主沉浮真的很难说。同时新能源带来的机会更不用说,无论是三电、新材料、新工艺,还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都会带来巨大的改变。汽车产业将会成为大数据最大的生查者,所以汽车产业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反过来也会促使汽车大数据成为一个产业,每一个零部件都产生数据,每一个消费者都会产生数据,它将反映汽车运营状态,它带来的机会是空前的。第一次把我们汽车产业和城市发展,交通的发展,也和能源的发展连在了一起,所以汽车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汽车文明将会被改写。

    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我们的整零是怎么样?首先我们认识世界在变,不管你认不认同,这不重要,因为不会因为你的意志而转移,所以我们分享一下整零的关系。我们首先看看整车厂的状态,我认为全球整车厂必须重新梳理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去哪儿,我和谁竞争的战略三问。我个人认为随着法规不断的升级,尤其新技术的导入应接不暇,简单的产业链已经变得无边界了,这个整车厂必须摆脱拥有一切才能造车的情况,所以资源的组合将成为未来整车厂最大的竞争力,在未来迭代效应,快速进步要求我们的产品开发周期要缩短,这个时候整车厂希望能够跟它一起走,陪着它壮大,陪把它竞争的零部件企业,所以对零部件企业来说未来产业的变革机会更大,反过来更会挑战原来你曾经习惯的整零关系。

    这张图就是我们最近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全世界主流的20家整车厂发生的一些变化,福特两年期间增加30家零部件供应商。丰田也做了一系列的布局,我就想问我们的整车厂,尤其零部件企业你是谁,你在哪儿,你如何到达理想的彼岸呢。

    未来零部件企业到达和整车厂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个人认为首先大家必须认识到过去简单的,围着整车厂转的供应关系已经过时了,首先B2B会将更进一步的深化。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中国过去改革开放30年零部件企业没做起来,但是反过来没有合资的本土的整车厂还都做强了呢?很多人说是因为合资有50%,零部件没有50%,但是我问大家吉利、长城没有这50%的要求为什么也会这样呢?是因为整车厂在做B2B。所以当B2B深化的时候,没有真本事,没有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你没有出路,所以零部件必须掌控核心技术你才能够吸引人家愿意陪你玩,简单的便宜没有任何竞争力,这是B2B和B2C最大的本质区别。

    第二未来整车厂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一定会进入所谓大规模定制化,否则中国制造2025都是笑话,将进入大规模定制化的就是C2B,C2B也是每一个供应商的关系。当每一个供应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时候,你的流程,你的体系,你的技术能支撑吗?事实上上汽大通在C2B领域里面做的很成功,他们30%的消费者就是从这个领域来做的。第三个就是我跟大家讲的产业无边界了。我们的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这个时代已经结束了,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企业到底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我希望大家思考这个问题。原来我们只做硬件的,但是未来的智能要求有软件,没有交互的平台没有竞争力,所以未来一定是整零相对分散,通过互联网有效整合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时代。

    零部件如何参与竞争?首先零部件企业,供应商更要了解主机厂的诉求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整车厂的诉求,所谓客户的痛点就是你的诉求,整车厂关注什么呢?我认为整车厂未来会越来越没有精力关注零部件,甚至不关注一个模块,它会更关注一个系统,一个产品,它更关注整体产品的竞争力,关注它的卖点,这个时候我们供应商的朋友就要打造系统的模块的竞争力,更要关注整车厂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不是只要做好了,做便宜就OK了,可能很多整车产品的竞争力就在在座手里面。另外一个整车厂关心的是品牌的综合竞争力,所以我个人认为协同效应,集成能力以及系统竞争力将是整车厂对于零部件企业未来更大的要求,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历史上无论是博世、德尔福这种企业能遥遥领先,就是因为他们有这种系统集成能力。实际上未来互联网时代,不是木桶的短板效应不存在了,而是更严重了,但是你可以用社会资源补缺,而不是不解决这个短板的问题。所以对于供应商来说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才能避免大家只为某一个OEM服务,所以零部件企业建立整零关系协作至关重要,而未来零部件企业真正要想能力立足一定要做系统供应商,这个系统供应商既是硬件,也是软件,包括商业模式的提供。

    最后我花点时间跟大家讲供应链核心竞争提升的思考。汽车智能了,网联还是车,我讲智能网联汽车是穿着智能马甲的汽车,它的本质没变,所以我们现在讲讲如何提高竞争力。

    我个人认为零部件企业要打造核心竞争力,一定要认识到未来没有什么变化和你没关系。如何应对三大革命,首先还是要打好基础,把传统做好,勿忘初心,智能网联汽车是穿了智能马甲的汽车,不把车造好,我认为不管是谁都没有未来。要把传统的基础夯实好,围绕传统所有的东西,你做不好就没有资格面对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我们核心竞争力,无论是研发能力,流程能力,包括体系竞争力,以及我们数据产生的能力,控制的能力,以及使用的能力,包括我们的标准体系,而且同时我们要真正把脉好未来产业变革的时间,节拍和脉搏,对于新能源的到来我们一定要清楚,即使是2025年20%,我们还有80%是传统,即使新能源100%,我们也没有办法离开车身、底盘、转向,这一点你要是忘了你就没有竞争力,而且中国汽车产业也没有竞争力。没有零部件的智能根本谈不上整车的智能,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而智能最主要的桥头堡就是数字化,数字化体现在制造和销售,就是所谓的数字化的全产业链。真正要想达到工业4.0的彼岸,数字化才是基础,智能装备能力是桥梁,没有这两个能力我认为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是纸上谈兵,同时大家一定要清楚面对未来核心竞争力,不会因为企业的经营而发生改变,我们要有清晰的发展目标,同时要打好基础,具体体现在:

    第一战略。我们所有的零部件企业,如果你按照我说的,未来整车厂更希望你参与竞争的时候,你作为一个从属者,我认为这种零部件企业没有未来,一定要成为产业的主导者,零部件企业不要认为我是打工的,错了,具体的定位一定要与整车厂一起面对消费者,你要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你要知道产业朝哪一个方向发展,它的网联的东西,智能的东西,包括友好发展,甚至商业模式。第二绝对不能被动满足OEM的需求,你要引领OEM。

    第二最关键的东西是整车厂跟零部件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供模块化解决方案,要有系统性、全局性、前瞻性、协作性、超前性的思维。一定要比消费者和整车厂更了解未来的市场怎么发展,所以这真的考验零部件企业的视野、决心以及学习能力,这些东西一点都没有因为产业的变革而改变。当年你们起家的时候也不是因为懂技术,而是因为商机来了,未来也是如此。第二我们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干不过外资的企业,我认为我们最大的不行是体系竞争力不行,我们没有研发的体系,我们如何保证我们的一代一代的产品有竞争力呢?所以有效的体系才能保证创新能够发展,未来的商业模式的创新绝对不是随便一个点子,而是真正经过深思熟虑,这个我就不展开了。

    另外一定要知道系统保障才能企业产生无穷的创新力,工业4.0未来一定是知识工程体系。工业4.0最大是缺少人的干预,机器自己解决掉的问题,这一块恰恰是人建立的知识体系。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对于研发没有什么新东西,太多领导讲起来条条是道,但是做得不到,要真正构建研发的战略制高点,不能把这句话变成口号,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上,在组织上进行优化,确保你的研发体系有竞争力。大家一定要清楚,未来得竞争力绝对不是产品的竞争力,而是技术储备,技术含量的竞争力,而这一部分就取决于我们研发的前瞻性。同时我们要开发核心技术,这远远比我们在座各位围着一个产品重要得多,我们要彻底摒弃被动根据整车厂的需求开发产品,你要走在他的前面,可以超出预期的满足。对于成本的控制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大的通过体系来践行的支撑点,绝对不是简单靠着降价,一定要靠着工艺,靠着技术,靠着我们的管理来降低成本。

    平台化、模块化,这句话老生常谈,但是我看到太多的企业还只是折腾几个零部件在一起,这不叫模块化,模块化是什么东西?模块化是具有独立的功能,能实现整车厂需求的一个子系统,只要有了模块化才能解决整车厂未来竞争的压力,只要要了模块化才能不按斤称挣得利益。大家一定要知道只有这种能力,你才能够前期的介入整车厂的产品开发,才能真正成为的供应商,未来零部件要构建模块化、系统化,否则没有竞争力。

    最后一个我想跟大家讲的智能制造,万物相连,机器之间联动,所有工厂内部的联动已经是势不可当的,不管你相不相信,美国、德国、日本、包括韩国的企业正在这方面下大功夫,它更多只是做一个全球的企业在这方面进行布局,这种智能制造的布局,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未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第一是速度,第二是质量,第三是成本以及未来竞争了的提升,这是势不可当的。我们在座所有的企业一定要清楚问自己,我在智能制造上做了哪些,而不是简单的买了自动化的设备,两化融合是工业3.0阶段的思路,真正工业4.0一定是朝着数字化、信息化,而数字化最大的载体也是数字化,最终实现智能化,而这些东西不做不行,而且只有长时间做才能看到效果。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讲了这么多,产业在变,你愿不愿意面对这是事实,全世界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唯一控制不了,企业不同,国家不同,时间轴不同,节拍不同,这跟能力有关,跟认识有关,但是这个大势,智能社会是不可阻挡的,产品要智能,产业要智能,这是不可阻挡的,那么新能源、节能环保也是不可阻挡的东西,而在座每一家企业要想在整车厂里面进行竞争,就是帮助他们共同进步,我认为道理都懂,所以没什么新东西,但是大家的认识如何,你说我知道,但是你有行动吗,你行动之后坚持了吗,我认为中国零部件企业要有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把所谓的战略,所谓的流程,所谓的体系,所谓核心技术的掌控,包括对未来的把控做到极致,战略有所,更要有所不为,我相信未来汽车产业的春天一定属于我们在座的各位。

    谢谢大家!


    【下载】

     
     上一篇:赵福全:《践行汽车强国策》这本书
     下一篇:赵福全:《践行汽车强国策》之院长心声——产业发展篇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TASRI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8004127号
  • TASRI微信二维码
  • TASRI_qrcod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