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观点集锦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集锦
    赵福全:如何有效抓住产业重构战略机遇的关键问题辨析及思考

         尊敬的付于武理事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最近学会活动比较多,很遗憾没有参加昨天晚上的活动。这个圈子在我所有的朋友圈里是最有感觉的,因为大家一起患过难,虽然没有一起扛过枪,但是一起“下过乡”,叫“洋插队”,每次来到这里感觉非常的亲切。

          我今天讲的主题是《如何有效抓住产业重构战略机遇的关键问题辨析及思考》,当前产业变革机会很大,也非常的复杂。我们接触的越深,越发现很多事情没有搞清,在这个时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产业变革到底怎么走?我一直说很热,大家都在讲,也很乱,好像越做的人越兴奋,旁边的人又觉得是在瞎搞,为什么说瞎搞呢?正是因为产业变革很难,现在是既热又乱更难的现状。

          付于武理事长总是说“冷思考”,越是兴奋的时候越要冷静,乐极会生悲的,所以我今天讲的更多的是怎么样避免乐极生悲,做一些思考。实际上产业变革我讲得很多,但是产业变革既有国家的又有企业的,实际上每个人也一样。听众不同、角度不同,就容易得出不同的结论。当你用显微镜看大象那就是盲人摸象,这个时候如果说站在国家的高度,盲人摸象是会出问题的。我从几个方面来讲,首先是产业变革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话题谈的很多,但是每一次都有新的内容,因为听众不同。大家不要对一个问题站在不同角度太偏激,要客观。但是对大的方向没有认识很难“见智”,历史的洪流不会因为你装睡而改变,你只能顺应,这就是借势。能力不如选择,选择不如借势,你不知道的是怎么改变?因此我们首先做一个解读。二是我提炼出了10个问题。三是国家和企业以及在座的各位应该怎么做?这一次的产业变革,只有中国才能有更大的市场规模和有更多的社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角度不太一样。我介绍了很多,有的人觉得很负面,有的人觉得机会多,实际上还是你的角度不同,多理解,多包容的时候问题可能就解决了。

          首先,你做技术,做产业,和做领导看问题的角度一定会不同。为什么这个社会会发生那么大的变革呢?说万物互联了,技术不重要了,那你就死定了。看看人类的历史,每次重大变革都是因为技术有重大的突破。瓦特发明蒸汽机,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我们有了手机万物互联之后,我的母亲知道的东西比我多,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高度发达,大家一定要知道,社会问题可以拉动产业变革,但是最终支持产业能够实现变革的,一定是技术发生了突进了改变。但是今天的技术和过去不一样了,过去只要一个技术改变了,这个社会就改变了。但是万物互联时代,已经不存在积累发生质变了。现在是每天都在发生质变,过去是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才可以发生一次质变。这就是最大的不同,技术带来产业变革,产业带来社会变革,但是今天技术可以进行有效的组合,所以不要盯着一个技术。没有基于产业的技术是无本之木,但是只有基于某一个产业的技术,绝对不会带来人类未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万物互联时代和我们曾经理解的孤岛的时代最大的不同。

          既然技术这么重要又这么艰难,一个技术解决不了问题了,未来的技术一定是组合的技术。我们来看看汽车产业为什么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年前麦肯锡发表了一个“影响人类未来30年的12项技术”,现在已经没有质变了,只有渐变,或者说每一天都在发生质变。这12项技术当中,有9项和汽车技术直接相关,2项技术间接相关,只有基因技术和汽车无关。11项技术都和汽车有关,你说人类社会汽车有多重要?如果说你认可我说的技术带来产业变革,产业变革带来社会变革的话,汽车就是影响人类社会未来几十年,几百年的东西。如果说你把汽车简单看成产业,那你就是刘姥姥,如果说把汽车简单看成产业也不足够,汽车是要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因为离开了汽车,我们的社会就没有了节点,人的移动、物的移动都要靠车,车让整个社会整体连通。

          今天我们看到了汽车产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物联网,自动驾驶,共享化等等N多概念混杂在一起,有一个结论就是今天的汽车要告别过去,展望未来,这个变化是革命性的,带来革命性改变的有三大革命,三大革命带来汽车六大革命性的改变。

          三大革命:能源、互联、智能。这三者之间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比如说能源相互独立,但是互联和智能是什么关系呢?没有互联谈智能是笑话,人工智能靠数据,而数据就是靠互联才可以实现的。这就是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而进入物联网时代,所有的人造物都会连接起来传播知识,社会会因此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而汽车作为人类最大的节点、载体,连接物、连接人,一个汽车上万个零部件都连接的时候,每个人坐在车里和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连接的时候,那是什么样的一种场景?未来汽车产业因为万物互联将会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而不是渐进的。

          这三大革命带来的六大改变,由原来简单的信息孤岛变成了智能终端,由未来人开车变成自动驾驶,从原来的简单的能源消耗装置变成储能装置动能装置,从原来的拥有才能使用变成共享,由原来的四大工艺变成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企业之间再也不需要汽车工业园了,可以通过物联网实现信息交互,随时随地的满足C2B的要求。最后汽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逮捕工具了,而变成了新出行生态圈。我认为作为一个企业看这个东西,和一个国家看这个东西,和一个民族看这个东西是不一样的。

          我们看到能源告别石油的时候我们不熟悉,当互联和智能网联彻底告别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东西是我们原来根本不熟悉的东西,所以汽车产业的人开始纠结了,不干不行干了也不行,眼前又不需要,长远又担忧,纠结之难超乎想象,越是老大越艰难。所以汽车产业正在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因为这一点大家发现能源改变了,基础设施改变了,互联改变了,使用方法改变了。我们发现滴滴、Uber这样的企业产生,汽车产业从简单的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变成N多产业参与的产业。比如说信息化,我们习惯吗?但是没有能行吗?我们道路因此而发生改变,充电设施因此而改变,改变之大,超乎想象。汽车产业从我们熟悉的传统,变成一个完全陌生的,全新的产业。这就是所有人看好汽车的原因,汽车产业变得无边界了。

          那么企业要问了,我经营什么?企业经营有边界。因为这么大的汽车产业来了之后,很多人觉得这里能赚钱,那里也能赚钱。这就是为什么有一段时间说,互联网企业要颠覆我们,他过分放大了连接和人工智能部分。搞电池的人说,我来了,因为明天一夜之间要电动化了,但是传统内燃机说怎么可能呢?我搞了这么多年,你的充电设施在哪里?你能跑多远?你的电从哪里来?你烧煤还不如我烧油呢。

          未来汽车产业是什么样的态势呢?因为万物互联,所有人参与这个伟大的产业因此而改变社会的时候,所有的东西要从技术出发,汽车产业不再是原来的产业,信息产业、能源产业都要参与,更要有生态,这就构成了一个全新的移动出行生态圈,而在这里大家知道,没钱根本不可能,我的基本理解就是参与整个生态的建设当中,一定有各个不同的产业,而每个产业有独特的技术,最后资本作为催化剂构成一个未来任何一个企业在万物互联时都要按照这个模式来参与竞争。

          你在这个大生态里,你是谁?战略说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去哪儿,怎么去,还有去了之后怎么办?为什么要过河,过河是为了到对岸摘桃子。未来汽车产业是一个巨大移动出行生态圈,因为不同产业参与不同生态,跨产业想要做别人的事,耕自己的田,或者是帮别人做事,耕别人的田,基本上会以失败告终。现在有一些企业老是想解决全人类的问题,这是不行的。

          那么怎么做呢?我认为基于产业的技术,参与生态圈的打造,把资本作为一个纽带,催化剂,最后构成我是谁,我在哪儿,如何去参与竞争的基本核心,思考问题是有方法论的。传统车企一定要参与传统车企生态圈打造,你也需要钱来解决如何生存的问题。万物互联一定会进入生态,不会因为你不相信,也不会你的认识不到位而不发生。你要认识到如何参与的事,产业生态一个企业不可能做到,但是要在一段里有所为,在整个大生态里有所不为。

          面对产业的现状,简单的总结就是听起来很好,看起来很乱,干起来很难,这就是我的基本总结。在几个月之前,我第一次把这个思想提出来,现在越来越顺了。为什么听起来很好呢?因为讲人类生态,大家都觉得你有多少钱,一提就是几万亿,全中国的汽车产业就是8万亿,每个人讲的都超过8万亿。看起来很乱,这个人有钱,那个人没钱,都在参与,但是真正操盘的时候怎么落地?比如说智能网联讲ICV,I、C、V都在哪里?智能网联谈起来滔滔不绝,你做传感器,你是做软件还是硬件?车加个摄像头就像人一样了?这有一个基础设施的软环境问题,不要低估经济的重要性。你不能用人的能力去衡量机器的能力,未来机器取代不了人,但是一定会做很多人不愿意做,很难做的事。高度复杂、极其复杂的事都是人来做,人要做思考和创意的事,机器无法创意,更不会触景生情的流泪,AI绝对不会流你的泪。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状?我个人认为,对于未来产业的变革没有理解透,因为理解不够就共识不足,共识不足就做不到分工清晰。从战略上来讲就是问题。从行动来说,因为理解不够所以决心不大,下手不准,言行不一。做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了包装自己说的东西,出去瞎说,回来乱做。这也是为什么新造车势力交车难的问题,这就是言行不一了,当一个问题99%都不对的时候,你放大那1%,就认为自己全对,那就是阿Q。

          问题在哪里呢?这里有国家的问题,行业的问题,企业的问题,金融的问题,更有专家的问题,有一些专家已经成为了御用文人,投其所好的说,还打着专家的幌子。还有传媒的问题,懂不懂就抓抢镜头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的问题所在,更有共性的问题,标准、政策在哪里?比如说互联,和谁连?美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席说,我们的标准最重要的是要从基础设施开始做,如果说每年基础设施标准,所谓V2X的“X”在哪里?更有基础设施、跨领域合作互动、资金流向和人才的问题。为什么传统车企那么难受?因为钱不来了。内燃机真的不行了?笑话!即便是今天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占到4%、5%,还有95%是靠内燃机。

          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作为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企业都是如此,一定要深化理解性共识,这种共识首先要在国家层面,要在行业层面达成共识,要清楚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去哪儿,怎么去,去了之后怎么办?另外要厘清分工,现在一听人工智能都投,最后硬件没有人干了。还要加强合作,准确传播。

          第二部分我想详细讲一下“十大问题”。

          1.ICE、EV、FCV谁主沉浮?

          这个社会最可怕的是什么?好像是知识无数不在,实际上那都是信息,知识是碎片化,看到一个标题就点赞,然后就认为自己读了,让很多人超级有感觉,实际上他根本没有理解。“知道了”先生太多,理解了没有?要做到更难。未来领导力最重要的是什么?第一个就是一定要有批判性的思维,这就是鉴别能力,否则就是人云亦云了。听风是雨是不行的,听风是风是水平,听风是雨是被误导了。因此关于内燃机,随着社会推进,法规变严,发动机动力学原理出现极限,随着碳排放要求不断加严,那就要我们彻底告别化学原料。欧洲现在是95g碳,2030年要做到62.7g碳,那个时候内燃机就会越来越难。但是内燃机绝对不会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我的基本判断是未来是多动力源共存的时代,不会说只有电动车,只有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怎么做?听起来容易,氢从哪里来,怎么运输?如何保证安全?未来多种动力源将是竞争的,也是互相弥补的,让我们人类社会共同发展。那个时候选择什么战略呢?我是什么样的企业,我有什么样的储备,我的战略是什么?我的基本判断是,内燃机相当一段时间内有巨大生命力,唱衰内燃机的人是在自杀。现在是95%,即便是75%,大家知不知道什么叫主流?市场占有率不低于50%就是绝对的控制,51%也是大于50%,什么时候内燃机低于50%,那个时候再说某某动力是主流。但是从排放角度,内燃机会越来越难,这个时候就是混合动力、插电、增程的巨大机会。千万不要拿别人的缺点来比自己的优点。竞争的时候可以强项打弱项,比如说48V,日本企业认为48V不行,因为他有很强的混合动力技术,欧洲企业认为48V可以,因为他在混合动力方面比较弱,他把这个认为是短平快的投入,日本企业认为这种阶段性投入是浪费,但是它便宜还快,如果说你用这个钱买不了混合动力,但是中国消费者有的时候就是因为那一点点价格就买不起。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很重要的技术选择的问题。比如说电动汽车,如果随时可充,电动车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但是你让政府解决这个问题基本上不大可能。那我用商业智慧来解决政府所谓“反应迟钝”的问题。不要盲目攻击,现在这个社会好像不攻击点别人好像就完蛋了一样,其实真的是没有深思熟虑。为什么做插电,因为你只有带了P才可以在循环当中作为零能耗来衡量,你再好的混合动力,95%节游,在循环上不能考虑那部分的电。这就是我们在座各位要多学点战略,不要就技术谈技术,要多学点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法规。

          燃料电池很难,但是未来蓝天保卫战,所有商用车要有一定的百分比必须要做新能源的时候怎么办?电动车50吨的载货量要拉20吨的电池,抛开电池成本的问题,这个能效之差是超乎想象的。而且电池的核心技术到底怎么做?如何重新定义品牌的核心竞争点?比如说做电池,做电池是做单体还是模组?如果说做单体那就不是化工厂吗?有的企业老板说我买矿,说未来发展矿是根本,但是我告诉你如果说矿都没有的时候,就你买那点矿,人家根本就放弃这个技术了。因此,未来重新定义企业核心竞争力真的很重要。

          2.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如何处理?

          过去,硬件为主,软件为辅,未来,一定是软件决定汽车的,硬件需支持软件迭代。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没有基础谈不上灵魂,当然只有硬件远远不够,所以一定要注重软硬结合。因此我最近提出了四个方面,第一,软硬结合,实现产品设计功能组合。软硬融合将产品性能发挥到极致。软硬分离,软硬产品开发方法以及开发周期差异,比如说硬件语流,软件迭代。软硬平衡,如果说软件不迭代,硬件跟不上怎么办?所以为了软件升级要做硬件预留。比如说17寸屏,比如说OTA,所以这个真的很重要。

          3.网联化、自动驾驶、智能化。

          现在凡是讲网联化的都讲自动驾驶,实际上自动驾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智能化远远不只是自动驾驶,汽车真正的智能化是网联化和自动化的组合。现在欧美都是走的自动驾驶的路线,而中国都是走网联优先的战略。你到博世、奔驰、宝马都在折腾自动驾驶,我认为他们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市场。机器很聪明,但是也很愚蠢,他看到了红灯就一定会刹车,所以为了过一个马路要等2个小时。这就像日本30年前来到中国,结果永远过不去马路,这是因为你不懂入乡随俗,不懂得适应。但是这两个都不对,所以才有了智能化,平衡发展,度的把握。很多老外给我打电话,为什么RX5可以卖那么好,因为中国消费者作为魅力指数强调了网联,强调了智能体验。创新和创造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新必须要产业化,创造可以物种所有。要是让韩志玉博士写专利可以一天写50个,但是都没有用,因为那叫创造。

          4.智能网联汽车的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智能。

          什么叫单车智能?就是把所有智能化的东西都放到车上,还是说我把聪明的车造出来之后还要有聪明的路?是让一个超级聪明的车在一个笨的路上跑,还是让聪明的车在聪明的路上跑?这个大家一想就很明白了吧。现在就有很多的大佬认为就应该做超级智能的车,而不是智能的路,因为他认为没有人来做这个路。我说你儿子很聪明,难道就不应该去哈佛读书吗?因为他很聪明,就直接在家里干活了?如果说聪明的车是你的儿子,你就需要好的学校,那就是聪明的路。聪明的车可以笨一点,但是有聪明的路两者相加,那就是1+1大于2。我们有公共教育,只要你聪明就可以到最好的学校,你为什么不来呢?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一点。原来大家认识不足的时候只做聪明的车,那是军事的做法,但是针对大众,一定是聪明的车驾驶在聪明的路上,这就是人、车、路协同。现在很多企业都在争,否则的话就不会出现三种技术路线,如果说仅仅是自动驾驶,在中国就是没有产品魅力。

          5.制造+服务(造车+用车)的选择与布局。

          造车和用车完全是两个不同的能力,有人说优步、滴滴这样的企业没有希望,他们不懂车,他们不懂车但是用得很好,很多企业提出说,我做肯定比他做得好。但是我跟大家想,你的想法听起来很忽悠人,但是会出问题的。因为造车和用车是不同的组合,造车和用车都有B2B和B2C,但是B、C完全不同。造车的C是拥有车的人,B是供应商。而用车的C是进来人根本不在乎这个车,我在乎的是我从A到B点,你给做里程设计、路线设计,过程当中我去宾馆,去电影院你都给我处理好,我根本不在意车本身与人的联系,因为他不拥有这个车。而B都是服务商。造车和用车的交集实际上是非常小的。为什么很多企业向移动出行商转,因为他想着的是我的车可以多卖,实际上他的出发点就错了。

          6.未来出行——产品品牌和出行品牌,轻资产和重资产。

          现在出行企业很多,滴滴、曹操、Car2go都是。现在所有整车的企业都是做的产品品牌,但是滴滴、优步是出行品牌,想的是我出行过程当中安不安全,便不便宜。如果说你为了卖车而做出行服务你就是一个小出行,这种小出行只解决了卖车的问题,而且是卖给自己,这就是自己种瓜自己摘着吃而已,如果说你是开大农庄的,全世界的都来买你的瓜,这就是出行品牌。出行品牌一定所有出行过程当中的高质量和低成本。凡是从产品品牌做出行品牌的,他们所有跟我交流下来都是赵老师,他们真不赚钱,我说不应该赚钱,因为你就为了卖你的车怎么可能赚钱呢?所以内部就开始争了,想法很好,PPT很性感,结果一做KPI什么都不行了,因为商业模式错了。优步不挣钱,但他客户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产品品牌和出行品牌完全是两回事。

          移动出行是轻资产还是重资产?这是一个大问题。滴滴、优步都是轻资产,我认为这种模式不可持续。凡是轻资产的是用别人的钱,用杠杆撬地球。为什么有滴滴司机,因为他有车,他想赚钱,所以首先你第一步还没有移动,没有出行就已经付给了司机一大笔钱,这个钱羊毛出在羊身上,为什么这个人参与出行,因为他有了沃尔沃或者是帕萨特,他为什么买这个车?不是为了出行,而是自己拥有这个车。而你乘车的人会在意吗?他想的可能是最好什么都没有,只要便宜就可以。轻资产短期可以,长期不行,因为所有的出行者关注的都是便宜、实用,所以我们要不忘出心。

          7.产业无边界与企业有边界的严峻挑战。

          产业非常大,企业有边界,一定要清自己到底从哪里参与竞争,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做生态,凡是做生态的死定了。有人说百度阿里做生态,百度只是做搜索,阿里只是做电商。想要生态,你不用付我咨询费,因为我不接。跨界合作、融合发展、资源选择才是融合之路。

          8.谁是汽车生态建设的主角?

          我认为谁都不是,术业有专攻,因此我提出了1+1+1的合作模式,传统企业要把车造好,互联网企业把车做聪明,你的命是做躯体的,他们的命是做灵魂的,最后需要一个大的生态环境,政府来参与。所以一定要知道未来资源组合的水平才是水平,未来没有一家可以独大,谁都别想拥有世界,凡是想拥有世界的那就是有问题。

          9.核心技术的内涵与特色竞争如何确保?

          核心技术非常重要,但是内涵完全不同了,核心技术广泛性已经成为了普遍性,核心技术比以前更加重要,但是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拥有所有的核心技术。同一个企业在一个产业当中耕耘,核心技术的数量在增加,但是占的百分比在下降,你的车卖多了,但是市场份额必然下降。一定要清楚我是谁,我的能力是什么,因此未来整车厂一定要做集成,你的核心技术就是集成能力,你的核心能力就是平台化、模块化、系统集成的能力。供应商要彻底告别零部件的概念,为资源整合能力是最重要的。

          10.企业到底如何参与未来竞争?

          我认为未来更要清楚路在何方?对战略认识不仅仅是做忽悠,你不知道路在哪里你怎么选择,如果说有什么能力就做什么,那是延长线。所以一定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逢山是目标,开路就不能搭桥。你说山涧之间也可以搭桥,这是强词夺理。所以战略不能赌,因为你一定要根据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去哪儿,我怎么去做选择,战略最重要的不是往手里抓,而是要略,舍得舍最难,因为人性贪婪。新时期的企业核心能力将立体化,一定要想明白才可以活明白,要挑战所有领军人,包括各位技术老大,因为你搞变速箱你就誓死捍卫,你搞电动车你就认为电动车未来就大红了,一定不是这样的。比如说电动车,我认为传统发动机和电池电机有效组合就可以让发动机走得相当远。发动机可以解决电池贵,续航里程不足的问题,中国更有30%的区域冬天低于零下20度,这种情况下电动车完全是没戏的。我个人认为,未来至胜的关键一定是无忘初心,抓住质量做好东西,同时要讲速度,这不是中国快的问题,而是产业太快,因为拥有都有外来者。而且一定要降低成本,更要注重资源整合的能力,谁都主宰不了这个世界,一定要参与这个世界的竞争。


          最后,我认为这一次变革不管你是谁,你怎么认识不重要,它是革命性的,表面看来是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实际上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牵连N多产业,它一定是历史性,广泛性的,深远性的。当实现无人驾驶的时候,这个社会将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和改变呢?我们不知道,涉及的领域是方方面面的。他一定带给产业改变,城市改变,最后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人类社会的生活会发生我们现在无法想像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取决于进程速度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因此你要明白你是谁,你在哪儿,要去哪儿,怎么去,去了之后怎么办?

          复杂正常,因为太大,难也正常,因为参与的人太多,有很多的东西不知道怎么办,甚至有人在瞎干,是因为渴望成功。所以要冷静,千万不要忘了基本规律。冷思考在热环境下更重要,博学静思,产生的顿悟就可以知道你的人生,因为产业的变革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谢谢大家。 

    本文原载于 “中国汽车HRD”微信公众号   

    【下载】

     
     上一篇:赵福全:谁能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胜出? (进博会前瞻)
     下一篇:赵福全主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2018SAECCE)高层访谈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TASRI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8004127号
  • TASRI微信二维码
  • TASRI_qrcod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