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观点集锦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观点集锦
    赵福全:自主研发的体系建设与绩效管理(2/4)


    本文原载于《赵福全论汽车产业》一书

     

    2、自主研发总论

    2.1自主创新的意义

    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是企业可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障,在中国经济进入全面转型期的今天,开展自主创新的意义尤为重要:一方面,中国人均资源短缺,节能环保压力巨大。实施自主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确保13亿国民都能过上现代化富裕生活的根本出路。另一方面,当前是中国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实施自主创新,实现高新技术突破,是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同时,经济全球化,竞争无国界。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固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但同时也是竞争最激烈、最国际化的市场。国外大牌企业拥有多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优势明显;而不断升级的法规标准,也给后起的本土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自主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之,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企业的灵魂,不进行自主创新的国家、民族和企业终将被历史淘汰。

    自主创新从广义上讲,涉及科技、制度、模式、理论等诸多方面。而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是指,有别于技术引进或模仿,致力于独立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产品,并最终形成自主研发能力的创造性活动及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自主研发。

    2.2自主研发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很多要素相关,但可以归结为两点:一个是产品力,另一个是品牌力。其中产品力是基础,直接决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同时也最终影响企业的品牌力。

    过去三十年,中国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比较低,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比较低,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不高,中国本土车企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其产品力主要体现在“低价”上,只要产品足够“便宜”,企业就能够生存。但在新形势下,竞争日趋激烈、消费不断升级,企业必须解决从有到好的问题,此时“低价”取胜的道路显然已经行不通了。

    今天,企业的产品力必须是物美价廉,同时还要有品牌的支撑。由于起步较晚、积累不足,本土车企的品牌力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大幅提升,所以我们更需要在“物美价廉”方面下功夫。这其中,“物美”是先决条件,也就是产品必须品质卓越;而“价廉”不是偷工减料,也不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否则就不可能“物美”),而是在优质产品的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有吸引力的价格。因此,企业必须真正掌握低成本的技术能力。比如低成本的设计开发能力,要在材料、结构、工艺、特别是系统集成等方面掌握技术诀窍,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同样的功能和性能。

    掌握了低成本的技术能力还不够,企业还需要确保每款产品都能“物美价廉”,始终保持低成本、高品质的产品力。产品力涉及到企业运营管理和产品创造的方方面面,市场、规划、研发、采购、制造、质量、销售、售后以及人力、财务、法务等等,每个环节都不容忽视,诸多要素都必须做好,任何方面存在短板都将制约整体的产品力,并导致品牌力受损。为此,只能依靠建立自主研发体系来为产品力提供全面的保障。

    2.3 开展自主研发的两种思路

    一般来说,企业开展自主研发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认为,建设体系见效太慢,也太难,只要认认真真做好产品和技术就够了;另一种思路正相反,认为必须扎扎实实进行体系建设,在此过程中把产品和技术做好。毫无疑问,后者是更为明智和正确的选择。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体系建设实际上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过程,虽然有很多艰苦的工作短期内看不到收益,但是一旦进入良性循环,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优秀产品的持续输出,就将成为必然的结果。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如果目标只是做一款产品或者一项技术,那么建设体系的确意义不大,但哪家企业可以仅凭一款产品或一项技术而长盛不衰?不把体系建设好,后续进行产品和技术开发时还得从头开始,反而更慢更难。如果把单项核心技术比作企业的血液,那么某方面的技术能力就是企业部分的造血功能,而自主研发体系则是全面的造血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自主研发的造血功能是必备条件。因此,体系建设是自主研发的关键所在。

    2.4 核心技术的内涵

    核心技术是支撑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最关键部分,是企业在较长时期内积累的一组先进复杂的技术和能力的集合体,而不是单项或分散的技术和能力。核心技术不是简单的某项新技术,而是难以掌握、难以复制,并且能够帮助企业提升产品技术含量、降低成本、改善性能、提升质量等的一系列技术,是企业独特的技术诀窍。

    很多人往往认为核心技术就是新技术,或者是只有自己拥有的技术。其实不然,核心技术并不是排他性的技术,也不等同于新技术。在信息化社会,“我有而你没有”的技术并不多见,也不长久。实际上,更多的情况是大家都有这项技术,但掌握核心技术者能做得更好。比如,发动机的原理尽人皆知,各项主流技术大家也都在采用,但是中外发动机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核心技术其实更是常规技术的诀窍和精髓,以及有效集成的方法。总之,核心技术与自主研发紧密相连、相互交织,它既是技术“无中生有”地创新,更是把现有技术做到精益求精。

    2.5 正向开发与逆向开发

    产品开发通常可分为正向开发和逆向开发两种模式。如图1所示,逆向开发是指照搬照抄的模仿设计,这是一个“照猫画虎”的产品开发过程,设计人员无法真正理解产品、掌握关键技术。同时逆向开发模仿的只能是别人现有的产品,因此没有任何市场前瞻性,产品开发出来就已经落后了。而且逆向开发抄完这款抄那款,研发工作很难有任何深层次的积累。相比之下,正向开发则是一个有前瞻思考的自主策划、独立完成的产品开发过程。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产品结构,还要了解材料、工艺及其背后原理等大量基础知识和技术。正向开发的前瞻性使产品可以在市场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同时正向开发又可以不断积累技术诀窍和知识,支撑企业产品和技术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因此,虽然正向和逆向都可以开发产品,但是两种方法差异显著,唯有正向开发才能确保企业能够逐步掌控核心技术,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直至达到技术领先。

    1.png

    图1 逆向开发和正向开发的区别

    当然,在产业发展初期,限于基础和经验不足,一些企业采取以借鉴他人为主的产品开发方式也是正常的,这是企业起步阶段的必要过程,当年的日本、韩国车企也都是如此。因此,对本土车企曾经逆向开发产品的历史大可不必过分贬低。但是,产业发展到今天,本土车企如果还是抱着逆向开发不放,毫无正向开发的意识,那就非常短视,也毫无希望可言了。

    在正向开发的过程中,还应该明确产品开发与技术开发的辩证关系。产品开发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同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开发又是产品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最终决定产品开发的精细程度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与产品开发相比,技术开发是一个专注前瞻技术储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允许出错,甚至鼓励试错;通过技术开发储备先进、成熟的技术,这样未来搭载这些新技术的产品,就可以在开发过程中降低出现问题的概率,从而确保有技术竞争力的产品能够按期、保质地投放市场。

    目前,很多本土企业已经基本能够按照正向开发流程完成产品开发,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自主研发能力已经和国际同步。核心原因就在于,我们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对核心技术的开发、储备和掌控还不到位。理想状态下,企业的产品开发应遵循“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模式,这就要求必须以前瞻的技术储备来支撑未来有竞争力的产品开发。而目前多数本土企业是在产品开发的同时进行新技术的开发。这样就会由于技术储备不足、无法进行搭载而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或者由于技术开发尚不充分就进行搭载而造成产品“带伤上阵”。正因如此,下一阶段本土企业提升正向开发水平的重点应聚焦于核心技术开发,也就是说一定要在技术储备上多下功夫。

    2.6自主“研发经济学”

    自主研发是以自行研制和开发为主导,适当借鉴和利用外部力量,完成研发任务,从而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支撑自有品牌发展,最终形成正向开发能力和高效技术体系的产品创造全过程。其核心在于以我为主、自己主导。

    需要强调的是,自主研发不是闭门造车。企业必须向竞争对手学习,但不是抄袭,而是借鉴。在汽车行业这被称为对标(Benchmarking),其实本来就是源自国外的概念。作为后发者,本土车企更要广泛开展对外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巨人学习,与巨人竞争,最终才能超越巨人。

    自主研发也不是面面俱到,什么事情都自己来做,什么技术都要拥有。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样样领先,例如动力技术,欧美日的优势就各不相同。实际上国外大企业在关键技术受控的前提下,一直都很重视相互合作,往往通过部分核心技术的共享,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显然,本土车企开展自主研发,更加需要分清主次、有所取舍、有效合作。

    那么,在自主研发的过程中,究竟哪些工作应该自己做,哪些工作应该利用外部资源来做呢?基本的准则是核心工作无论成本高低,最终一定要设法掌控在自己手里。如果自己暂时还没有能力,就先通过外委完成,同时不断积累形成能力,逐步过渡到自己完成。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过程。而对于非核心工作则可以考虑以外委形式完成,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一方面企业有能力自己完成的工作将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核心工作的内涵也将有所改变,一部分工作内容将逐渐变得不再那么核心。因此,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但却不必一直扩展自主完成的工作内容。到了一定阶段后,在确保核心技术能力受控的前提下,企业就不应该再增加自主完成的工作量了,因为把非核心的、投入产出比较低的工作外委出去,在经济上将更为划算。

    实际上,对于那些技术含量低、人力投入大,企业无需积累相关技术或者已经形成相关能力的工作,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外委。此外,还有一部分工作需要成本高昂的设备,而企业使用的频率并不高,没有必要进行技术积累和投入,对于这一类工作也应该通过外委完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技术难度和花费成本两个维度出发,确定哪些工作适合始终外委,哪些工作应该逐步实现自主完成,如图2所示。这是一种源于实践的“研发经济学”,既能为企业节省成本,更有利于企业真正聚焦于核心技术的开发与掌控。

    2.png

    图2 “研发经济学”模型

    【下载】

     
     上一篇:赵福全:自主研发的体系建设与绩效管理(1/4)
     下一篇:赵福全:自主研发的体系建设与绩效管理(3/4)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TASRI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8004127号
  • TASRI微信二维码
  • TASRI_qrcod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