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 Viewpoints

    Home >>Viewpoints
    Fuquan Zhao: My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 of Ecosystem Civ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s

    赵福全1、刘宗巍1、林富鹏2、刘兆鹏2、方慧君2

    (1.清华大学;2.盖斯特管理咨询公司)

    当前,生态已成为汽车业界广泛使用的热门概念。实际上,未来每家企业都将面对与其他相关企业如何分工、打通、协同等生态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也就是说,在生态建设方面,没有任何企业可以置身事外。而在笔者看来,对于生态的认识和理解更应该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局战略高度出发,也唯有如此,才能科学精准地指引我们的理念转换与产业实践。


    一、人类社会发展正进入生态文明的新阶段

    生态究竟是什么呢?实际上,生态一词最初来自于自然界,是指不同生物与自然环境共同组成的相互作用、环环相扣、动态平衡的复杂系统。后来,生态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界,逐渐成为了描述经济活动中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适性概念。而在万物互联不断发展的今天,生态开始拥有了人类社会层面上更丰富也更深刻的全新内涵:万物互联实现各种资源的充分连接,海量数据在其间顺畅流动,整个社会将逐渐形成一个诸多要素深度交融、相互影响、互为支撑、互为制约的动态平衡系统。从本质上讲,这反映出了未来人类社会将基于数据进行多方交流协作、共享资源、共同繁荣的全新发展模式,并将因此给整个社会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为深刻理解和准确阐述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巨变并挖掘其背后的根本驱动力,不少学者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学术观点。有的学者从数据驱动的角度出发,将人类这一全新的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称为数字文明。而笔者经过系统研究认为,更应该将这种全新的文明称为生态文明。

    在笔者看来,生态文明远比数字文明更能准确描述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的这场源于技术革命、又超越技术革命的空前巨变。因为数字文明主要是从技术或者说战术层面对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认知,强调的是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改变;而生态文明主要是从各主体之间关系或者说战略层面对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认知,强调的是全社会各主体相互连接、紧密合作、彼此赋能、协同创新,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可见,生态文明更能体现万物互联时代人类社会的本质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重大价值,这将是生产要素、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同时发生巨变的全新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文明可被视为生态文明的子集,代表着生态文明中的生产力变革,是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事实上,人类社会经历了由“点”形态主导的农业文明向“线”形态主导的工业文明的转变后,正在向立体交织的“网”形态主导的生态文明演进。如图1所示,三个不同阶段的文明各有鲜明特点,是差别巨大的维度升级。其中,农业文明以“顺天应命,守望田园”为特征,意义在于实现了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从无到有,拥有相关资源是这一阶段的竞争壁垒。工业文明以“流水复制,专业分工”为特征,意义在于实现了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从有到好,并由此创造出远超人类基本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财富,掌握相关核心技术是这一阶段的竞争壁垒。而生态文明则基于可以无限复用的数据资产,能够把各个主体及相关要素充分打通,并呈现出商业主体之间在“协作中竞争,共享中获利”的全新特征,其意义在于最终实现生态整体价值的最大化即生态中所有参与者的共同繁荣,正因如此,能够有效组合资源的平台是生态文明的竞争壁垒。

    1.png

    图1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与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更进一步来说,三种文明各有不同的主导因素和演进周期。其中,农业文明以生产要素为主导,例如土地、作物等;农业文明发展相对缓慢,其演进周期可谓“千年一变”。工业文明以生产力为主导,科学技术成为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工业文明的发展速度远超农业文明,人类社会在工业文明以来的数百年间发生了超越此前数千年的改变,其演进周期可谓“百年一变”。而生态文明则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以生产关系为主导,旨在充分释放多个主体相互连接和有效协同的巨大潜力。在此阶段,互联、数字、智能技术成为起主要驱动作用的生产力,这些技术赋能工业文明时代积累起来的各种技术,使其作用和价值得到极大的增强和扩展,进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速度和幅度的提升。因此,生态文明的发展速度将远超工业文明,相较之下,信息时代的演进周期是“十年一变”,当前的数字时代是“一年一变”,而未来的智能时代将是“一月一变”。无论国家、民族,还是产业、企业,又或者是个人,都必须对这种变化速度及其背后的本质有足够的认知和充分的准备。否则,我们都将在瞬息万变的生态文明阶段措手不及,并迅速陷入被边缘化的境地。


    二、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辩证关系

    必须指出,上述分析是从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者中哪个作用更为关键的角度,对三种不同文明的本质进行了识别。事实上,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都离不开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三者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笔者强调其中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判断三者在不同文明阶段的相对主导作用,而非否定其他二者的重要影响。以生态文明为例,强调以生产关系为其主导因素,并不是说生产要素和生产力不重要了,而是说仅仅具备这两者是不够的;只有解决了创新型生产关系的问题,才能让生产要素(数据)和生产力(数字化技术)更充分地发挥好作用。所以笔者才认为,生态文明远比数字文明更能准确描述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的全新文明阶段的本质。在笔者看来,数字文明的概念延续了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强调的是数字技术带来的生产力变化。然而如果只在生产力层面解决数字化技术的问题,而未在生产关系层面解决数字化背后各个主体之间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问题,数字化技术带给社会的变化将是非常有限的。或者说,不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推动未来社会的发展,互联、数字和智能技术驱动的生产力将很难走得更远。换言之,对于生态文明来说,生产要素和生产力只是必要条件,生产关系才是充分条件。

    另需强调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的文明对于进入新阶段的文明都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例如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恰是拥抱并成功进入到未来生态文明的前提,如果没有工业文明时代积累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的基础设施,生态文明的万物互联、相互赋能、协同创新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所以,生态文明并不是对工业文明的否定,更不是“去工业化”的另类文明,而是建立在充分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具有延续性但更高阶的新文明。这种新文明将使工业文明时代取得的成果加倍放大,通过连接已有的资源并打通海量的数据,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每个阶段高度发达的文明也会束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从而可能会阻碍我们拥抱新文明的到来。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讲的就是这个“路径依赖”的道理。例如,如果永远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的“离散式”专业化分工状态,将很难实现分散资源之间协同效应的最大化。因为生态文明中的协同合作绝非工业文明中简单的逐级供给关系,而是必须基于新的生产要素(数据),利用新的生产力(技术),匹配新的生产关系,构建起新的商业模式,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且互为支撑的新型协作(远不止于合作)关系,以此确保万物互联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并为人类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大格局下,主动改变已有的认知,努力建立适于生态文明发展的新思维、新理念、新能力以及新产业、新社会。这将是一次颠覆性的社会变革,要求我们必须勇于“革自己的命”,否则就会错失本轮文明升级的战略机遇,并把我们通过艰难追赶所取得的工业文明成果浪费掉。


    三、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与模式

    作为比工业文明更高阶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将形成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全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在笔者看来,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生态发展必须做好广度和深度空前的资源组合。生态文明之所以会比工业文明发展得更快更好,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可以基于广泛连接和海量数据,实现各种离散资源的充分组合和最大化利用,从而形成远超相关资源简单相加的巨大合力。展望未来,只有全力参与生态构建、进而能够有效组合更多资源的企业及行业,才更有竞争潜力。正因如此,生态的丰富度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生态的生命力即竞争力。

    第二,生态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必须做强。强调资源组合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单一要素。实际上,生态要求其中的每个要素都要做强并持续进步,这样组合起来才更加强大。反之,弱小的要素组合起来,不可能形成强大的生态,也无法充分发挥生态要素相互赋能的资源组合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化能力至关重要。未来能够搭建好资源组合平台的企业无疑会占据先机,而能够凭借优秀专业能力参与到平台中的企业,同样具有发展空间且不可或缺。其实,搭建资源组合平台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专业化能力。

    第三,生态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秉持分工协作、共享共荣的开放心态。唯有如此,生态才能不断成长,其丰富度才能不断提高,并最终使其中的每一个参与者受益。所以,我们必须摒弃彼此抢夺利益的零和博弈的传统思维,努力建立起各方一起把生态做大做强并共同获取最大收益的全新理念,充分开放和包容,积极拥抱一切可能的资源和力量。由此可知,在生态文明的全新发展阶段,一味强调全栈自研、全面受控甚或谋求封闭发展、一家独大的企业,注定不会成功;而对“共享共荣”半信半疑,带着旧理念参与生态建设的企业,也将因为开放得不够充分或者不够坚定而难以持久,最终还是会在生态发展过程中被淘汰出局。这是由生态的本质所决定的。

    第四,生态建设必须基于一定的规则进行磨合、迭代与完善。强大、稳固的生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相关各方在实践中不断磨合、持续完善,进而驱动生态的发展与壮大。这种不断磨合完善的过程,也即前面提及的做强每个要素并实现各要素充分协作的过程,必须基于一定的规则才能得到实现。就产业层面来说,就是要建立起各参与主体在法律和商业上的一系列约束条件和新型保障体系。而这种规则的产生、优化和完善,本身就是生态建设的一个必然过程,并会最终形成生态文明阶段的新型竞争壁垒。

    毫无疑问,生态文明的上述特征将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今后各行各业的发展轨迹都将因此而改变。笔者认为,秉持生态文明的全新理念,探索生态发展的全新模式,并且能够有效平衡短期行动与长远布局的企业、产业乃至国家,将占据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形成对固守旧理念和旧模式者进行降维打击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逐步取而代之。

    本文转载自《盖斯特汽车战略咨询》

    【Download】

     
    PREVIOUS:Stand at the Turning Point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a nd Market "Mutations"
     NEXT:Zongwei Liu: How should Automakers Embrace the Era of Smart Electric Vehicles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 TASRI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京ICP备08004127号
  • TASRI QR code
  • TASRI微信二维码.jpg